前些日子與朋友看了一部電影「死刑犯」The Condemned,
其中的製作人非常的市場導向,瞭解如何以性、暴力這兩個最撩人的話題,
在世界各地的監獄挑選十個死刑犯,放到一個中南美洲無人小島上,
在三十個小時內自相殘殺,其中只能有一個贏者,這個贏者可以獲得自由及一筆錢,
目前分類:Studies (14)
- Mar 11 Tue 2008 10:48
他的青春小鳥一直被流傳:媒體/人/性/人性
- Oct 02 Tue 2007 09:12
上課時有關Web 2.0現象的討論:UGC(User-Generated Content)
新興媒體--網路(其實已經不新了,自從一九九零開始,而且在九零年代後期還已經經歷過了網路泡沫化)
帶來了不只科技的影響,更是人與人之間互動方式的改變,
以前主流媒體的資訊大部分來自專業人員所製作,例如記者、主播、演員、導演等等,
然而在全球化及網路化下,資訊頓時多到不知道如何看起,
因此每個人都有機會佔有一席之地,
- Oct 09 Sun 2005 17:22
Night Falls Fast: understand suicide.
Edward Thomas (1878~1917)
現在想要的是盼望,不是健康、也不是喜悅,
因為後兩者來來去去,如短暫時光可以見證
- Sep 28 Wed 2005 23:00
卡莉費奧瑞娜 離開HP後 首度公開演說內容
- Aug 20 Sat 2005 18:35
QBQ!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.
- Aug 16 Tue 2005 18:44
好文共享:如何提升臺灣的數位內容產業(Marlos提供)
很多人以為遊戲開發就是寫寫程式,畫畫美術,再組合起來就行了。當然這樣想也不能說錯,不過以目前的情形而言,遊戲市場的生態大異於已往,經濟規模大幅成長(主要原因是單機版轉為網路遊戲),遊戲產業走向垂直分工,經營成本與研發成本的比例逐漸拉開,遊戲產業在台灣,基本上已屬服務業,而非科技產業。例如台灣幾家大的遊戲公司多是以代理、行銷和經營為主體,研發投資的比例有限,技術方面更是遠落後於日、韓、歐美的先進廠商。
關於技術落後的問題,主要的原因是台灣的大環境並不適合遊戲研發。細分述如下:
- Aug 14 Sun 2005 22:24
好詩共享
- Jul 24 Sun 2005 18:15
服務業六個標準差應用研討會(Jul.23)
1980年代末期,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率先引進六標準差管理系統以改善其產品品質,使得成本大幅下降、獲利上升後,聯訊、德州儀器公司等公司也相繼在1990年代初期導入六標準差管理系統,也從中獲得了相當大的利益,而真正讓此一管理手法受到重視的則是於1995年時,奇異公司將六標準差全面性的導入奇異公司內部的所有流程中,總裁傑克,威爾許更視六標準差為奇異公司最重要的管理突破,也由於如此之重視,奇異公司所獲得的效益也最大,從此,六標準差管理手法盛名遠播,而從1999年起,國內廠商也陸續跟進採用六標準差管理系統。 | ||
- Jun 22 Wed 2005 23:23
大學的最後一門課--服務業行銷
服務業行銷學與思
這門課對我而言最深刻的一個場景是:老師提了一個問題「假如今天你多花五百元可以先看病,不需等待,那麼你們覺得這樣合不合理?」對於我而言,我覺得部分合理,尤其是使用者付費的概念上;然而也因為醫療服務是個不同於一般服務業的服務,醫病資訊是不對等的,因此學生認為假如用達到最高的效率來處理所有狀況,可能會使「好」醫院的衡量標準只有這家醫院一年營收多少,而也影響到病人看病的權益;然而在老師的回應中,給我很大的衝擊,久久不能自我,一句「對阿!你是從社科院來的。」使我檢視了自己的思考模式.
我一直以為經濟學家在乎的兩個準則是效率與公平,或者說我誤會將公平的概念提昇成與效率同等,但是其實以過猶不及的原則去思考,現代經濟學之父Adam Smith在《國富論》中提到,在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下,透過市場中那隻看不見的手的運作,可以創造出市場的最大效用,因此在市場不可能是完全競爭的狀況下(市場失靈),提供了政府介入的角色,關鍵在於介入程度的多寡。假如將市場看作效率面,而政府看作公平面,公平只是一個輔助效率的角色,而非相同的權數。假如全部是公平的概念,那就如同老師所言是「共產」,也就是吃大鍋飯的時代反而人人沒飯吃,人們缺乏誘因去工作或是扭曲了公平的真正意涵。因此假如以服務業來看,所謂服務業是包括所有產出不是實體的產品或建築物的活動,通常與生產同時消費,而其中除了消費性服務、生產性服務、分配性服務之外,尚有一項分類是非營利與政府服務;因為非營利與政府服務的目的是不相同的,這代表了公平不可尋,但仍值得尋尋覓覓,這也是社會上不可缺乏的。
在課堂的互動中,感受到的是一種開放的討論氣氛,而或許用這句話形容有點誇張,但我想不遠矣!法國文豪伏爾泰:「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,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和表達觀點的權力。」
從心行銷、重新行銷
這就讓我想到今年三月出的一本書《就是要更好(Simply Better)》,裡面在闡述比差異,不如讓顧客更滿意,當中舉了寶僑家品的例子,在六個法則之三建議「在框架內,而非跳脫框架思考」,它反應出了在企業過度著迷於追求獨特性與差異化的時候,思考如何「有意義的差異化」才是重要的課題吧!而企業所以成功,絕大部份是靠著持續滿足最根本的顧客需求,而不是不斷向顧客推銷所謂的獨特賣點USP,而是真正去傾聽顧客到底想要的是什麼?針對顧客的需求去創新。
老師所著的《從心行銷--從滿意到愛慕的服務祕訣》中,除了瞭解服務業行銷的架構外,我覺得收穫最大的就是第二十二章的〈顧客:企業最重要的賭東〉,「賭東」(stakeholder)這是說法是我看過最好的詮釋、也是最喜歡的詞,一個涵蓋內部行銷、互動行銷、與外部行銷三個環節的好詞,它不僅把企業經營的過程中可能跟許多個體所發生的密切關係點出,也把風險的概念加進去,就好像是「股東」(stockholder)親身參與這個服務,即服務業的生產與消費是同時發生的特質。這或許就是C.K. Prahalad所提到的「共創體驗」(Co-Creating Value)才能獲利吧!
- Jun 01 Wed 2005 23:01
遠見--腦袋經濟學 Neuroeconomics
【汪芸】 |
為什麼我們很難抗拒金錢利誘? 為什麼我們常常迷惑於眼前短利?為什麼長期的理財計畫總是半途而廢?為什麼生活更富裕卻不一定更快樂?透過對大腦的研究,腦神經經濟學試圖解釋--影響人類經濟行為的決策過程可能是情緒,而不一定是傳統經濟學主張的理性。 消費,可能是腦袋裡的無數神經運算的結果;股市,可能是數以百萬計腦袋的種種決定表現;景氣,可能是數以千萬計腦袋的種種選擇結果。 腦神經的經濟運作還有許多未知的空間,但在未來,可能讓企業運用到產品設計、廣告對腦的作用力。甚至可能有一天,影響政府的經濟政策制定。 |
- May 30 Mon 2005 19:29
數位經濟(一)
◎因Blog而起的新經濟
Blog的文化面有很多可以論述的地方,也已經有很多精采的論述。但本文的重心在討論其商業模式,是因為筆者認為經濟活動一直都是人類最主要的活動。我們得幫Blog找一個能活下去的方法。
網路剛興起時,到處都是免費討論區和留言板,只要申請就可以有一個自己的。網路公司泡沫化以後才開始有人經營收費的。而Blog出現沒多久就已經有收費的服務,很顯然這次經營者是有經驗多了。
- Mar 18 Fri 2005 23:12
上帝阿!請你賜給應試的人兒一顆安定的心~
- Mar 04 Fri 2005 07:57
小時候與現在
還記得小時候的自己,不用什麼理由,就可以笑得很甜、很美!不用什麼轟動大事,就可以開心一整天。不需要什麼打扮,呈現出來的自己就是最純真的~至少我喜歡自己。
隨著年齡的增長,我們開始消費符號、消費自己,因此最深層的自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,找了一個角落隱藏起來,在龐大的社會機器下,扭曲的意識型態透過媒體這個觸媒,加速了價值觀的物化及偏差,也把弱勢他者給醜化、邊緣化,例如芭比娃娃式的身體觀、資訊科技崇拜等等。依據馬克思的說法,他認為「人類的社會是一連串的階級鬥爭史。」因此較弱勢的階級應該會揭竿而起,反抗上層階級的剝削,但萬萬沒想到我們被文化工業創造出來的商品給收編,大眾文化麻痺了我們的階級意識,我想馬克思始料未及吧!